建筑结构第三版(建筑结构第三版电子书)

今天 24阅读

框架柱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1、框架柱的体积配箍率计算并没有一个直接给出的公式,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计算:理解混凝土核心区的计算方法:根据《混凝土规范》,受约束的混凝土核心面积应作为计算的基础。计算应延伸到箍筋的内表面。确定箍筋类型:普通箍筋和复合箍筋的计算公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一致。

2、在框架柱设计中,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没有明确的规范规定。然而,在计算受约束混凝土的核心面积时,可参考《混凝土规范》中的间接钢筋计算公式。该核心面积应算至箍筋的内表面。

3、体积配箍率ρ的计算公式为ρ=∑ni*ALi/Acor*s,其中ni是箍筋肢数,Li是与ni方向对应的箍筋长度,Acor是箍筋核心区的面积,s是箍筋的间距。应用与意义:体积配箍率主要用于增强框架结构的抗剪能力和在地震等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4、计算箍筋体积配箍率时,我们需要依据不同的箍筋类型来确定。例如,对于常见的普通箍筋和复合箍筋(如图6-1所示),其计算公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第三版)P178~P179的内容,将为设计者们提供更详细的指导。

5、体积配箍率等于箍筋的钢筋体积除混凝土的体积。体积配箍率计算公式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的,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体积配箍率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6、抗震要求:框架梁沿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需满足规范最小值,例如:一级抗震:ρsv,min = 0.30 × ft / fyv 二级抗震:ρsv,min = 0.28 × ft / fyv 四级抗震:ρsv,min = 0.26 × ft / fyv(ft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屈服强度设计值)。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

常见的剪力墙边缘构件主要分为构造边缘构件和约束边缘构件两种。构造边缘构件 构造边缘构件主要用于满足结构整体性和稳定性要求,其设计和配置相对较为简单。常见的构造边缘构件包括:构造边缘暗柱:设置在剪力墙内部,不直接暴露于结构外部,主要用于增强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常见的剪力墙边缘构件主要分为两种:构造边缘构件和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构造边缘暗柱:用于加强剪力墙在暗柱位置的承载能力。 构造边缘端柱:设置在剪力墙端部的构造柱,增强端部的稳定性。 构造边缘翼缘柱:位于剪力墙翼缘部分的构造柱,提高翼缘的承载能力。

剪力墙墙柱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被细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构造边缘构件是剪力墙墙柱的一种,具体介绍如下:构造边缘构件的定义 构造边缘构件主要设置在抗震等级为四级的剪力墙两侧,作为剪力墙结构的辅助支撑,以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约束边缘构件:对体积配箍率等要求更严,通常用在比较重要的受力较大结构部位,如抗震等级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剪力墙肢,以及底层墙肢截面轴压比大于规定限值的部位。构造边缘构件:要求相对松一些,用于其他非重要或受力较小的部位。

从89规范开始在剪力墙中提出了暗柱、端柱、翼墙(柱)、转角墙(柱),也就是目前规范中的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的抗震措施。2.对规范的不同理解往往产生了五花八门的设计。

约束边缘端柱位于剪力墙墙肢的两端。在水平地震力到来的时候,“边缘构件”(比起中间的墙身来说)是首当其冲抵抗水平地震力的。边缘构件是由构造边缘暗柱、构造边缘端柱、构造边缘转角墙、构造边缘翼墙组成。

建筑结构第三版(建筑结构第三版电子书)

复杂形状的楼板是否可以直接按《荷载规范》确定消防车的等效均布活荷载...

双向楼板通常指的是矩形板,其四边均支承。而对于多边支承(超过四边)的复杂楼板,通常不建议直接按照《荷载规范》中的板跨来确定其等效均布荷载数值,而应优先考虑使用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计算。尽管如此,在实际情况中,很少会有人专门对一块异形板的等效活荷载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可以采用以下简化方法。

消防车楼面活荷载按照核扰等效均布活荷载的方法确定。在最新修订中,对消防车活荷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计算,并扩大了楼板跨度取值范围,同时考虑了覆土厚度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选用的消防车型号为重型消防车,全车总重为300千牛顿,前轴重60千牛顿,后轴重为两倍120千牛顿。

计算中综合考虑了消防车台数、楼板跨度、板长宽比以及覆土厚度等因素的影响,按照荷载最不利布置原则确定消防车位置,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在消防车轮压作用下不同板跨单向板和双向板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值。

消防车30吨是中等消防车装水的容量,不是等效均布荷载。

地库顶板上走重车(如混凝土罐车、大型材料运输车等)的荷载分析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主楼超过多少米后要设置后浇带?是哪本规范的要求?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设置后浇带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后浇带的设置可以有效应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矩形构筑物的后浇带间距一般建议为30到40米。

一般来说,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由于建筑物超长、错层、施工期间温差大等原因需要设“缝”,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建筑、结构及设备设计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建筑立面及基础防水等不容易处理。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米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0毫米。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图书信息

1、《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的图书信息如下:主编:王文栋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6月1日版次:第三版页数:758页字数:约1192000字印刷时间:2008年8月1日开本:16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8次ISBN号:9787112056750包装:精装此书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系列手册之一,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全面、详尽的混凝土结构构造指南,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2、《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三版)——建筑结构设计系列手册》是一本由王文栋主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2003年6月1日出版的书籍。此书的版次为第三版,页数为758页,总字数约为1192000字。其印刷时间在2008年8月1日,采用16开的开本,使用胶版纸印刷。印次为18次,ISBN号为9787112056750,包装为精装。

3、内容全面性:本书是依据最新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编写的实用工具书,全面涵盖了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核心要素,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线。详细介绍构造方法:书中详细介绍了材料标准、一般规定,以及板、梁、柱、柱牛腿、基础、剪力墙等构件的构造方法。

4、《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内容简介如下:内容范围:本书涵盖了混凝土结构构造的多个方面,包括总则、板、梁、单层厂房柱、现浇框架梁柱及节点、高层建筑等基础内容,同时也深入探讨了装配式结构连接、基础、预应力结构构件、挡土墙及深基坑支护、混凝土结构加固补强、后锚固建筑锚栓连接等高级应用技术。

5、本书内容包括:材料标准与一般规定,钢筋混凝土板,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柱牛腿,钢筋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构造,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地下建筑防水构造与做法,预埋件及吊环,常用资料等。

6、https://pan.baidu.com/s/14vBKpSP4fPNHnnTYEJPoGA 提取码:1234 本书是根据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等国家及行业标准,并结合工程实践和多方著述编写的实用工具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6686-全网最有趣的体育新闻平台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